近日,俄罗斯国防部一则简短战报,揭开了顿巴斯前线一场隐秘的“数字斩首”行动。俄中部集群的2S19“Msta-S”自行榴弹炮班组,在克拉斯诺阿尔梅尔斯克方向精准摧毁乌军无人机指挥所。这场常规的炮击背后,实则是俄乌双方围绕无人机作战体系展开的“神经中枢”争夺战,既暴露了现代战争的技术迭代,也折射出信息权争夺的残酷本质。
乌军“巴巴亚加”六旋翼无人机凭借低成本、高灵活性的特点,长期袭扰俄军阵地,成为战场“不对称战术”的象征。而俄军此次打击的无人机指挥所,正是这类无人机集群的“大脑”——负责目标分配、航迹规划和数据回传。
根据俄方通报,该指挥所藏身于一座破旧建筑内,通过民用网络与前线无人机操作员联动,形成去中心化指挥网络。俄军通过无人机侦察锁定坐标后,以152毫米高爆弹实施覆盖打击,不仅摧毁物理设施,更通过电磁脉冲效应瘫痪周边电子设备,形成“硬杀伤”与“软杀伤”的双重打击。
这种战术转变并非偶然。2024年11月,俄军“西部”集群曾用航弹和“Msta-S”榴弹炮协同摧毁乌军指挥所与空中侦察所,验证了“察打一体”模式的可行性。此次行动则进一步精细化——破旧建筑的选址暴露乌军“大隐于市”的伪装策略,而俄军通过热成像与信号分析锁定目标,显示其反制手段已从单纯火力覆盖升级为“智能猎杀”。
军事分析家指出,俄军的成功源于三重能力整合:从无人机发现目标到火炮发射仅需8分钟,较2023年缩短60%,依赖新型“仙女座”自动化指挥系统实现实时数据融合;新型“季夫诺莫里耶”电子干扰系统可屏蔽乌军指挥所与无人机的通信频段,迫使其暴露备用信道,进而被定位;高调宣传此类战果,旨在打击乌军士气,塑造“俄军掌握战场单向透明”的心理威慑。
然而,乌军的反制同样值得关注。其采用“移动指挥车+星链终端”的游击模式,将指挥节点分散至民用车辆,甚至利用地下隧道网络构建冗余系统。匿名北约顾问透露,乌军正在测试AI辅助的自主无人机集群,试图减少对固定指挥所的依赖——这种“去中心化生存”策略,或将成为下一阶段对抗焦点。
俄军此次行动,实质是一场针对“战争神经系统”的外科手术。与传统摧毁坦克、阵地的消耗战不同,打击指挥所旨在瓦解对手的“感知-决策-行动”循环。这种转变呼应了俄军事理论家斯里普琴科提出的“第六代战争”概念:控制信息流比歼灭有生力量更具决定性。
但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同样显现。俄军依赖的电子战设备能耗极高,一套“季夫诺莫里耶”系统需200千瓦电力支撑,在野战环境下难以持续运作;而乌军利用商业级无人机改造的“自杀式蜂群”,正以极低成本消耗俄军昂贵防空资源。
这场指挥所攻防战,终将成为未来战争的常态样本。当无人机从辅助装备升级为战场主角,当指挥中枢从坚固地堡化身为移动终端,胜利的定义不再局限于领土得失,而取决于谁能更快地瘫痪对手的“战争神经网络”。
文章来源于网络。发布者:每日电讯网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jnlts.cn/957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