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23日的上海车展上,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再次以标志性的“遥遥领先”点燃舆论。他宣布,问界M9 2025款上市仅20余天,大定订单已突破4万辆,称其为“5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王者”,并强调其销量“超过第二名至第二十名的总和”。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鸿蒙智行的纪录,更让传统豪华品牌如BBA(奔驰、宝马、奥迪)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。
2025款问界M9于3月20日上市,新增“金瑞红”配色,灵感源自故宫金瓦红墙,通过三层纳米镀膜工艺实现流动鎏金质感。这一设计被解读为对中国传统审美的现代化演绎,瞄准35-50岁高净值人群的“低调奢华”需求69。与此同时,其技术配置堪称“顶配教科书”:四激光雷达全域感知、华为ADS 3.0智驾系统(无图城市覆盖率95%)、麒麟长续航电池包(综合续航920公里)等十大黑科技,直接将竞品的硬件标准拉高一个维度。
有支持者认为“国产车终于不用靠冰箱彩电内卷”,但质疑者则调侃“参数再强,品牌能撑起50万定价吗?”
品牌溢价与市场真实需求问界M9的销量神话背后,是华为“技术定义豪华”的野心。自2024年4月以来,该车型连续11个月稳居50万以上市场销冠,累计交付超20万辆,甚至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保值率榜单中位列前茅。然而,其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华为的品牌势能和技术光环。天风证券研报指出,华为的“科技溢价”正在取代传统豪车的“历史溢价”。
市场争议点在于:一方面,问界M9以“科技平权”逻辑打破BBA垄断,吸引了一批追求智能体验的新贵;另一方面,其用户画像仍集中在“华为生态忠实粉丝”与“科技尝鲜者”,尚未真正渗透传统豪车核心客群。有网友评论:“开问界的是极客,开宝马的是老板——品牌调性的差距不是参数能填平的。”
问界M9的销量爆发,离不开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持续造势。2024年春节,余承东亲自驾驶M9从安徽到深圳,全程1314公里仅因选择收费站人工介入一次,以此展示华为ADS系统的可靠性。这场“真人实测”虽被部分业内人士质疑“有表演成分”,却成功将问界M9与“智能驾驶标杆”绑定。
然而,现实中的用户反馈更为复杂。有车主抱怨“城区复杂路况仍需频繁接管”,也有用户称赞“高速路段确实省心”。这种体验落差,暴露出智能驾驶技术从实验室到真实场景的“最后一公里”难题。
行业分析师指出,问界M9的快速迭代(如提前改款上市)体现了华为“互联网式”的产品思维,但也暗藏风险:过度追求技术参数可能导致用户体验碎片化。例如,新增的投影幕布、灯语交互等功能被部分用户视为“鸡肋”。
中国社科院专家倪峰认为,华为若想真正站稳高端,需在品牌叙事上超越“堆料逻辑”,构建如BBA般的文化认同感。“豪车不仅是工具,更是身份符号。问界M9需要讲一个比‘科技领先’更动人的故事。”
问界M9的4万订单,是华为冲击高端市场的阶段性胜利,却也揭开更深层挑战:当技术优势逐渐被竞品追赶,品牌积淀的短板将如何弥补?余承东称:“我们熬过了最困难的寒冬”,但能否在豪车市场的“持久战”中持续领先,答案仍藏在未来的用户口碑与市场博弈中。
文章来源于网络。发布者:每日电讯网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jnlts.cn/841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