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特朗普高举“美国优先”大旗,对全球挥舞关税大棒时,《华尔街日报》却犀利指出:这场自诩为“重振制造业”的战役,正在将美国的国际领导力与美元霸权一同送入ICU,而中国却意外成为最大受益者。这场看似针对中国的关税战,为何演变成“资敌”闹剧?
2025年4月,美国对华关税累计飙升至104%,创下历史新高。然而,这一政策非但未能遏制中国,反而加速了全球供应链的“去美化”进程。数据显示,美国企业因关税导致的成本激增,已迫使福特、耐克等巨头将生产线迁至墨西哥或东南亚,但这些地区仍依赖中国机械与零部件,形成“绕不开中国”的隐形依赖链。更讽刺的是,美国对盟友加征的汽车、钢铝关税,迫使欧盟、日韩加速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,2024年中国对“一带一路”国家机械出口增长14%,占出口总额过半。
特朗普关税战的核心目标——减少贸易逆差、重塑制造业——实则是美国经济结构性困境的错位药方。根据IMF数据,美国制造业就业占比已从1979年的19.4%萎缩至2025年的7.8%,劳动力技能断层与产业空心化难以靠关税逆转。而中国凭借全产业链优势与“一带一路”布局,将关税冲击转化为市场多元化机遇:2024年,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速达17.7%,对拉美增长27.1%,成功稀释对美依赖。
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美元霸权的自我瓦解。特朗普关税政策叠加对美联储的干预,导致美元指数在其上任百日暴跌9%,创1973年以来最差表现。全球央行黄金储备增至36年新高,人民币跨境支付占比突破4.5%,金砖国家本币结算体系加速成型——这一切,与1971年尼克松撕毁布雷顿体系,引发通胀遥相呼应。
《华尔街日报》所称的“中国福音”,实则是国际权力转移的缩影。美国滥用关税工具,不仅推高本土通胀、加剧盟友离心,更让中国成为“可靠替代者”:当美国车企因关税成本放弃本土建厂时,比亚迪、宁德时代却在匈牙利、墨西哥投资百亿美元工厂,被当地视为“就业救星”;美元暴跌之际,中法油气贸易首次实现人民币全额结算,沙特考虑接受人民币石油付款,动摇“石油美元”根基;美国对华芯片封锁反而刺激中国半导体自主化,2024年中国芯片自给率突破35%,华为5G基站全球份额逆势增长至42%。
“美国砸钱帮中国搞统战”“特朗普才是中国最佳推销员”等调侃刷屏社交平台。亦有观察者担忧,若美国全面“脱钩”,中国短期阵痛难免。但更多声音认为,中国“内循环+新出海”战略已构建缓冲带:2025年一季度,新能源汽车、光伏产品出口增速超30%,国内消费对GDP贡献率达68%。
社科院学者余永定指出,美国加征60%关税对中国GDP影响不足1%,而中国对美出口占比已从2017年20%降至13%,结构性脱敏成效显著。瑞士IMD教授鲍德温则警告,美国对中国机械的“隐性依赖”高达40%,关税如同“给自己的供应链投毒”。
历史总是充满讽刺:50年前,尼克松亲手终结布雷顿体系,却因石油美元续命霸权;50年后,特朗普的关税战正在撕碎美元信用的最后遮羞布。当美国企业为绕开关税而“曲线进口”中国零部件时,当欧盟一边反制美国一边抢签中欧投资协定时,世界已然用脚投票——单极霸权终将落幕,而中国,正站在多极秩序的门槛上微笑签收这份“意外之礼”。
正如网友戏言:“感谢特朗普,用四年关税战教会全世界——离开美国,生意照做;离开中国,寸步难行。”在这场荒诞剧中,最大的输家或许不是GDP数字,而是灯塔之国曾引以为傲的全球号召力。
文章来源于网络。发布者:每日电讯网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jnlts.cn/1070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