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问界M8在4月16日以35.98万元起售价,杀入高端家用SUV市场时,没人预料到这场“订单海啸”会来得如此猛烈——上市不足半月,累计大定订单突破6万辆。然而,赛力斯超级工厂即便24小时连轴转,提车周期仍被拉长至2-3个月,甚至可能更久。面对竞争对手虎视眈眈的市场环境,问界紧急祭出“提车关爱计划”:超期10周后,每天补贴车主200元,最高1万元。这场看似“撒钱留客”的行动,实则折射出新能源车市竞争,已进入“交付能力定生死”的新阶段。
问界M8的爆发并非偶然。其精准定位“家庭智慧旗舰SUV”,以310公里纯电续航、全向防碰撞3.0系统、HarmonyOS 4车机等配置,击中家庭用户对安全、空间、智能化的核心需求。预售阶段15万小订的积累,叠加上市后日均4000台的大定增速,直接将赛力斯推向产能极限。按当前产能计算,即便工厂满负荷运转,完成现有订单也需至少5个月。
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供应链的脆弱性。早在2023年问界新M7爆单时,赛力斯就曾因零部件供应不足导致交付延迟,甚至出现“总经理到总部喝茶”的供应商施压事件。此次M8的通用件需求飙升至每日900套,远超供应商原有产能规划,迫使赛力斯再次发函要求供应商“5月20日前完成产能爬坡”,否则需总经理亲自到场解释。这种“高压保供”模式,暴露出新能源车企在规模扩张与供应链韧性之间的失衡。
问界M8的提车补贴看似简单粗暴,实则暗含精妙计算。以最高1万元补贴测算,若10%订单超期(约6000台),企业需额外支出6000万元。但相较于订单流失风险,这笔钱堪称“低成本保险”——理想L8、小鹏X9等竞品正以更低利率金融方案抢夺客源,而问界M8用户多为置换需求强烈的高净值家庭,等待耐心有限。
更深层意义在于,补贴将“等待焦虑”转化为“沉没成本绑定”。网友调侃“每天躺赚200元,等车越久赚得越多”,实则是心理账户的巧妙重置:当用户将超期等待视为“理财行为”,退单意愿自然降低。这种策略在2023年问界新M7上已验证成功,当时超期赔付政策使订单转化率提升12%。
这场“交付保卫战”暴露出新能源行业的集体困境:当产品创新速度远超供应链响应能力,交付延迟已成行业通病。小米SU7因产能不足遭用户拉横幅抗议,智界S7甚至因交付延期导致订单腰斩。问界的应对策略为行业提供了新思路——将交付能力纳入用户体验竞争维度。
专家指出,未来头部车企的较量将呈现“三足鼎立”:产品力决定订单上限,品牌力影响溢价空间,而交付力则决定市占率下限。赛力斯超级工厂的“四位一体”智造体系(物联网追踪、AI质检、100%自动化焊装)虽提升了效率,但面对指数级增长的需求,仍需重构柔性供应链。
问界M8的“补贴留客”策略,本质是新能源车市狂飙下的无奈创新。当“交付等待”从个别案例升级为行业现象,车企不得不将“时间成本”纳入用户运营体系。这场战役的终局或许如余承东预言:“未来只剩5家头部车企”——而问界正用真金白银为这句话写下注脚。只是,当补贴成为常态,车企是否该反思:究竟是与用户共渡难关,还是为盲目冲量付出代价?
文章来源于网络。发布者:每日电讯网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jnlts.cn/10694.html